close

作者為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教授1948年芬蘭帕斯基維(Paasikivi)總統以政治解決的方式,使芬蘭小國得以和強鄰蘇聯相處,進而發展自己的國際空間,成為芬蘭外交政策主要的建築師。芬蘭的生存發展之道,值得吾人省思與參考。戰後芬蘭戰敗割地賠款,蘇聯勢力向中東歐國家擴張,國家面臨生存問題,帕斯基維將外交政策視為優先課題,嘗試為芬蘭開闢穩定的和平以及更廣泛的行動自由。帕氏認為事實承認是一切智慧的開端,所以擺脫大國的衝突,和強鄰蘇聯建立友善關係,緩和它的顧慮與化解它對芬蘭的不信任,以確保穩定的和平與國家行動的自由,這既是對外的戰略,也是防禦的作為。然而,當時遭到不少批評,他宛如處在強風暴雨的風頭划船。1948年史達林送來信函,提議蘇、芬締結涉及軍事和政治的承諾,造成芬蘭國內的驚愕,不過帕氏仍然認為芬蘭須適應強權政治,與它簽署「友好、合作暨互助條約」,以避免更糟的命運。帕氏在談判中有技巧地使蘇聯接受他的理念,該條約承認芬蘭有權利置身於大國衝突之外,不會達成任何結盟或參加直接對抗另一方的聯盟;如果武裝攻擊的威脅存在,它將與蘇聯商談;相互尊重主權、誠信和不干涉對方內政;沒有義務加入任何更大的共產主義防衛條約。由於蘇聯接受該旨意,願意與芬蘭這個非共產國家共存,結果這份條約成為芬蘭安全政策的核心,此後芬蘭在冷戰中處於中立狀態,得以從事國家的重建,更使該國保持國家的獨立,經濟的發展也拉近西方的水平。芬、蘇兩國鬆弛原本緊張的關係,即使蘇聯仍監視芬蘭政府,但是容忍範圍在擴大。針對文化和經濟課題,芬蘭著手和西方國家協商,1953年加入北歐理事會,和非共產國家推展合作事項,參與聯合國緊急部隊以及接受美國提供的貸款等。此外,芬蘭不但推動東方貿易,也和西方進行多邊自由貿易,同時獲得雙方的經濟利益,前者來自蘇聯進口原材料和石油,這通過芬蘭製成品的出口換取對方不可兌換貨幣的支付;後者是1961年與歐洲自由貿易協會(EFTA)協定,以及1973年與歐洲經濟共同體協定,兩者均享有過渡期、維持若干產品數量限制以及保留農業政策和東方貿易。由於帕氏行事的謹慎,也有非共產主義鄰國的支持,蘇聯和西方對芬蘭的關係日漸調整,其後吉科寧(Kekkonen)總統遵循「帕斯基維路線」。回顧起來,蘇、芬「友好、合作暨互助條約」穩定芬蘭的國際地位,帕斯基維的智慧充分彰顯出來。誠如芬蘭作家龐堤拉所稱,帕斯基維總統為未來建立一座橋樑。這個普遍令人喜歡的經驗,可以對第三國追求生存產生一些啟示或信念。更多論壇文章 當中日兩國和解的大風吹起 台灣呢? 准了「以核養綠」公投補件 向三位法官致敬 蔡總統又從工具箱裡掏出了台獨道具 姚文智爛還是民進黨差? 國瑜舞劍 意在「主席」______________【Yahoo論壇】係網友、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,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,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>>> 投稿去


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
. . . . 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uelan8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